From CP to CV,掌握未來科技新趨勢


「買那$牌或α牌做啥?漂亮可以吃嗎?99%的時間還不都盯著螢幕?」相信上述這段話,各位一定耳熟能詳;計較記憶體加幾條、顯卡等級、CPU強弱等硬體規格與價格的「划算程度」更是經常在電腦賣場與買Notebook的討論出現,大家錙銖必較的「C/P值」(Cost/performance,價格/效能比),在改朝換代不知道翻了幾翻的3C世界是否仍舊適用?

當我們追逐Core 2 duo,Intel推出了i系列的革新;當一般家庭主要仍接受DVD畫質,Full HD藍光熱潮不斷延燒;當我們期待USB 3.0的面世,Intel 主推的Light Peak傳輸介面,擁有比它強上一倍的驚人速度。要強調的是,在硬體上的比較與追逐永無止盡,然而市場主流意見卻仍經常用「C/P」值去衡量一件商品是否值得購買,而非以不同的構面,賦予各自的權重去評估它的「划算」與否。

因此,最近有人提出不一樣的名詞:「CV值」(Cost/Value,價格/價值比)作為評量標準的好處,該指數便是著重在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與喜好,選擇真正適合的商品。從品牌偏愛、設計的精準與質感、攜帶方便,甚至是應用軟體的方便性去考量,而非盲目的以規格跟價格決定,結果最後買了一台「高C/P值,低C/V值」的電腦。

好比使用的舒適度與方便性:經常看到同學買了所謂「高C/P值」筆電:強大的CPU、大螢幕、光碟機、獨立顯卡、加倍的記憶體、低廉的價位,然而,重量的表現卻是令人不敢領教。尤其研究生需要到圖書館查詢論文期刊資料,在教室、研究室、住家宿舍四處跑,帶著一塊「大磚頭」的滋味可不怎麼妙,最重要的是,他既不需要玩遊戲、也沒有處理影音素材,那些配備用上的機會少之用少。若僅作為文書用途,卻買了不適合自己的筆電,那麼對他而言,在規格上這是一台「高C/P值」的筆電,在自己的需求上,這卻是一台「低C/V值」的筆電。

在講「C/V值」的同時,不免提到傳奇性的MacBook以及號稱「科技產品裡頭的時尚精品」的SONY  VAIO,常常被網友揶揄「一字千金」,只是買「殼」和「品牌」回家,其高價位並不值得,當然,這是從「C/P」值的考量著眼:SONY VAIO的確在價格上相當「不親民」,然而其令人愛不釋手的材質與設計,從消費者觀點出發所推出的新技術,兼顧效能、行動力、與輕薄的特色(Z系列、TT系列、SZ系列),早已獲得商務人士和多數消費者的青睞,尤其VAIO研發團隊在細節上的堅持與「永不妥協」的執念更是名聞遐邇,無論好打的獨立式鍵盤、I/O裝置的配置、象徵綠能與生命的綠光電源、可怕的「微小化」(風扇、主機板、硬碟)能力,都是感動那些所謂「VAIO FANS」的核心精神,儘管低價電腦大行其道,然而SONY VAIO仍舊固守它的品牌精神與市場區隔,我想這也是它值得販賣如此價格的原因:即使高價,但它的每一項精緻安排,都巧妙的壓在消費者心中的平衡點上


Sony Z 系列廣告

SONY VAIO堅持走自己的路,在多年經營之下,「closer to you」的口號確實深植人心。

在科技產品已不僅僅為「功能性商品」,而逐漸成為代表個人品味的配件時,它就像你的衣著、飾品一樣重要,一般消費民眾已很難再把科技產品的外表視為不重要的考慮因素,因此iPod與iPhone的純白美型會風靡全球,並不令人意外;同時,很少有人看到SONY VAIO深具質感卻又不浮誇的外表能不動心,購買一項產品,同時也代表了認同品牌背後的性格、氣質與精神,帶給我們在心情愉悅與社交上的價值,我想是難以估計。

在3C產業高度競爭的21世紀,「消費者剩餘」(consumer surplus)應該被重新定義:獨特的品牌權益與設計、舒適的使用便利性能夠帶給我們在效用上的獲得,是該被重視而非打壓,不問一切只追求「價格/規格」的極大化,通常不會是最好的選擇。增加自己購買時的衡量因素(規格、品牌、設計、軟體、品質),在不同的權重給予之間做出選擇,才會有更好的消費體驗,得到適合自己需求的科技產品。

^感謝我的研所同學朴垣花了很多時間幫忙撰寫這篇文章,阿朴是個超級Sony控,也是從他那邊獲得關於Sony的知識~Thank you ^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